18370305888
当前位置:婺源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旅游推荐

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古村落推荐

2014/7/30 20:11:13

评论:1

浏览量:4857

     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位于婺源县西北部,距今婺源县城紫阳镇约20千米,这里青山耸立,绿水环绕,田园优美,适宜居住.西冲村现有138户、561人,90%以上的人口均为俞氏.全村现有房屋85幢,其中清代建筑40余幢、且保存完好,此外还有新安第一泉——吴王井、长生泉、石壁井、八只坎、乙召斋书屋、范相公庙、关帝庙、入云松等古迹和景点.
     这个偏远的山区村落,是叱咤一时的徽州木商世家——西冲俞氏故里.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木材的需要量也非常巨大.在江南地区,木材最主要的经营者是徽商,木材贸易是徽商贸易的四大主要行当之一,而且徽州木商则多为婺源人.民国时人陈去病的《五石脂》指出:“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最盛”.光绪年间的《婺源地理教科书》也指出,“实业者,交通之势力也,本境以茶、木、墨三种实业为交通势力,茶叶运于上海与汉口,木排泛于杨子江上下及浙江一带,墨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
    西冲俞氏正是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徽州俞氏在明末刻本《新安名族志》中的排名,仅次于程、鲍、方、柯之后,名列第五,说明在徽州的分布之广、人数之众.据称,俞姓源自姬姓,为周文王后代.公元814年,俞沅为躲黄巢之乱,从宣城迁歙县篁墩,其孙俞昌又南移至婺源长田.俞昌之后文字辈十八人,分居婺源各地,形成著名的婺源俞氏十八派,西冲俞氏即属积之长子文远一脉,原居婺源城南,称县市派.南宋末年,16世世崇公(1235-1312),因“独爱西谷有山水之乐,无车马之喧,有田野之饶,无嚣尘之扰,遂于斯家焉”,从县市迁徙至此,是为俞氏西冲始祖.因居址处于六水朝西的山谷平地上,故取名西谷.不久,村落逐渐形成,开辟了一条从今思口镇经龙山乡通往景德镇的山路,西谷扼守隘口,故改名为西冲.七传至23世兆友,生有二子,长闺德、次德宗,因居处分别在西冲的村内和村外(以水口为界),遂分为里房和外房,里房逐渐衰弱,且大部在清初外迁至今婺源县龙山乡沾港俞村,而外房德宗公世系渐行繁盛:“我族自世崇公,西谷卜居,越九传而至德宗公,枝茂实遂而炽而昌,八世之后人咸目蕃衍莫京矣.人文凤起,瓜瓞蝉联,前则遥遥可继,后则绳绳可续”.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就了清中叶以来西冲俞氏木商的繁荣.
在德宗(1445-1477)生活的时代,为后代积累了大量土地、鱼塘和房屋等产业.德宗公的曾孙辈从第28世希字辈开始(28-39世排行依次为希廷宗文士俊本光明崇仁日),始分七大房派,即希灏公房、希学(左氵右学)公房、希治公房、希滃公房、希溶公房、希洸公房、希瀚公房,其中以希滃公房人丁最为繁盛,而且该房支也诞生了最多的成功木商.
西冲俞氏可以确认为最早的商人是28世俞希治(1558-1609),活动时期是明代中后期的万历年间,此时江南的商品经济已经获得极大发展,也正是徽商驰骋商场、服贾江南吴楚的鼎盛时期,因此俞希治“贩木游吴越,转彀所至,乐与诸豪长游雅,以然诺取重,居息日赢,田连阡陌,事父母孝,赍用无所俭,于亲居丧,毁瘠竭力以襄大事,卜兆本里张铳之麓.”以经商所得资本,购置田产、为父母营葬.希治之父金琼的职业是“力农”,从农人向商人的转化过程,必须付出巨大的艰辛,希治本人曾说:“以田人子起贾竖,中不得比一逢掖,幸而曰丧、曰葬,婚子鞠孙,近而一家次第就近,何必榾榾然远为殿陛彝鼎物哉?”此言虽为自慰之语、表明其怡然自得的心态,但同时却也掩饰不住对经营商业、由农转贾的向往.民国丙寅年(1926)续修《星源西冲俞氏宗谱》所收入的活动在明代的俞氏商人,仅止希治一人,究其原因,乃是此时俞氏家族的人口蕃衍尚属不盛,故而经商之风并未蔚然成风.
继希治之后,陆续有俞氏子弟外出经商.清代乾隆初年,西冲俞氏涌现了更多的木商,包括31世文志、32世士嵩、士巍、士端、士荣和33世俊字辈多人,均为希滃公房.这几位木商中,最为成功的是俞士荣(1723-1784).士荣之祖宗鹍公,出身农作之家,尚未外出营商.士荣之父文誴,一生的主要活动依然是“服田力穑”,“以方寸良田,培植苗裔滋长发荣,虽千万顷不为易.”这种以力农之家积累原始商业资金,经历了数代人的奋斗过程.可是这种保持耕读持家的状态,到了第32世士荣一辈,得以彻底扭转,因为士荣已经转化为一名成功木商.俞士荣中年游业江湖,取与然诺,较然不欺,而持己接物,朴素自安,人咸以笃实君子目之,释争端、修桥路,不惜解囊,遇事缓急,辄量力而为之经纪,在金陵经商地取得以诚信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士荣生有六子:俊祠、俊礼、俊襜、俊祹、俊祊、俊裕,分别继承了父亲的家业,均为显赫一时的金陵大木商.
乾隆年间,西冲俞氏子弟得以奋志经营、展露商业才能,同当时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大发展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道咸年间的婺源人追忆这个时期的商业繁荣及其带给婺源人的实惠时,都津津乐道其盛况.婺源东乡晓起的大木商江鲸(1736—?)之子、增贡生江南春(1788—1856),在追忆其父生平时说:“斯时也,木业正隆,浙闽交游,咸为制锦,堂构一新,四壁辉煌.”(咸丰年间钞稿本《静寄轩杂录》,江南春撰,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蔵).西冲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恰好也是婺源一邑的缩影,“乾嘉以来,士奋于学,农勤于野,商贾牵车遍都会,盛哉称富庶焉.”《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收入第33世子孙共22人次,可以确认为木商身份者,竟达20人次之多,他们多经营“吴头楚尾”,将贵州、湖南等地生产的木材,捆扎成簰,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抵达金陵上新河,然后发售江南各地,从事长途贩木生意.第34世本字辈共15人次,均为木商,他们往往“侍父服贾金陵”、“从伯叔昆季服贾金陵”.本字辈以木业为主要行当,乃是因为32、33世两代人已经打下了经商的基础,他们继承发展.比如士荣之孙、俊礼之子俞本仁(1762-1843),“尝语子孙曰:‘吾祖父艰辛创业,积累数世,使吾与汝得有今日,虽复兢业自持,犹恐隳前人业,而顾枕安乐、纵奢侈,日征逐于酒食声色之场,无论玩时溺志,无以自立,又奚以仰对吾祖吾父耶?且不见富家之子,履厚席丰,不数岁而中落,非其人尽不才也,亦好逸好奢之一念,有以取之,是岂不足为吾与汝鉴哉?’”可见,不坠祖先产业、发扬祖先经商的传统,依然是俞氏34世子孙的重要选择.第35世光字辈共19人次,明确指名为木商者6人次,加上“服贾经营吴头楚尾”、“服贾金陵”、“生理金陵”者,从木业者之数当更多,或者本人先在金陵“谙练生计”,未几“去金陵而改图粤东茶业”,或者“奉父木业、后由木业转而业茶粤东”,或者本人“设屯浦茶庄”,或者祖父、父相继以木业起家,其本人则因为当时“上海初通商埠、诸兄以业茶往来期间”,也投身茶业.收入《宗谱》卷十四《传文》的第36世明字辈共15人次,明确为木商者仅2人次,茶商3人次,药商兼医生3人次,可见西冲俞氏商人从经营木业开始,积累了原始资金,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不断把握商机,对经营行当加以适当的灵活变动,获得了巨大的资金,从而反哺了村落的发育.而且这个经商的过程是从未间断过,数世相沿.以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为例,从32世士荣起,迄至38世,均有多人从事木业经营,堪称地道的木商世家.
直至生活于民国时期的第38世,依然有俞氏子弟经营木业,旅沪的俞仁耀(1896-1989)就是一位成功的徽州末代木商.他属希滃公房文誴公支士荣公次子俊礼公下的世系,33世俊礼子营父业,接管金陵木业,传给34世本仁和本仲,35世光治经营木业,36世明迢在经商之外又精通文墨、兼习歧黄,明迢生子崇法,崇法本人在西冲村中心的八只坎开设杂货铺,其子仁耀先随父学习掌店,后随兄到上海学木.仁耀次子俞昌泰(1933-)先生这样追忆其父亲的经商事迹:“子良我的父亲,八岁在乡下私塾三年,十一岁进杂货店(八只坎)学徒六年,十七岁务农四年,二十一岁到上海,在陈家渡(北新泾)达亨昌木行学徒三年,二十四岁于曹家渡裕丰木行和源昌盛木行(婺源人俞子标为老板)就职,七年后该行亏损歇业,三十一岁同金绍香一股、刘瑞昌与张玉清合一股,各出资一千银元,合股开设协泰祥木行.经股东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业务得到了空前发展,扩大了的协泰祥,已不满足于本地市场,派张玉清去常州与当地李姓经理开设协大祥棉布号,刘瑞昌赴康脑脱路(现康定路)主持协和木行,父亲则仍在本行坐镇,以后又抽资金和别人开设协义木行.十二年后(1939年),完美与和谐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裂纹,日本侵略和百业萧条,加深了裂痕,最后只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就在这时,父母用拆股的钱,回乡置了十一亩田,原意是为了养老,却不料此举为下代埋下了祸根.三年后抗战胜利,父亲又返回上海,独资在原地(梵航渡路,抗战前称极司非尔路1466-1468号)开了协泰祥良记木行,时年五十一岁.1956年公私合营,1962年退休时已六十七岁了.父亲为人诚信,工作踏实,理财清晰,处世严谨,受人尊重,投其门下学徒者,先后有孙开济、王茂林、金镇中、吴烈华、钱云清、孙开趣、戴昌龙、王鉴湖、俞开创等不下十人之多.
“生活上洁身自好,不嗜烟酒.……”(俞昌泰纂修《西冲俞氏正和堂家谱》,2005年6月编印)或许,俞仁耀的一生,就足以代表大多数西冲俞氏木商的人生轨迹.
由此可见,从乾隆初年直至民国末年长达200年间,西冲俞氏从32世到38世,均有子孙俊杰前赴后继,经营木业,并能不断把握时代商机、调整经营行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为家族和村落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俞文志(1712-1797)生活的乾隆初期直至乾隆中期时代,西冲的社会风气是“俗尚敦庞,风崇古处”,西冲的村落人文氛围是“乡风素称仁厚,自孝弟力田而外,无纷华之染,故其人率皆敦宠朴茂、笃恩义而正伦理,父兄守驯谨之行,子弟鲜佻达之习,所以数十年来,户庆仓箱,门无鼠雀,其风化使然也.”这种敦宠茂朴社会风习,得益于俞氏商人共同努力维持,其中俞本仁功不可没:“且夫乡俗之厚也,必自一二人倡之,公生当乾隆中叶,国富民殷,缙绅家竞以华靡相焜耀,而吾乡布衣粗食、日用之淡泊如故也,服田力穑,手足之胼胝如故也,博弈饮酒胝习,除子弟群相磨砺也,鼠牙雀角胝风熄,胥隶不到门前也,第以为乡风之质朴使然,不知公以身示教,潜移默化于不自知也.”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风气,也可能与当时人口尚不甚繁多有关.不过,西冲俞氏的发展速度极快,这个过程只不过数十年而已.嘉庆十八年癸酉江南乡试中式的婺源西乡桂岩举人戴骆,就亲眼目睹了这个过程:“余尝馆于绣溪,道经西谷,入其境,质朴而醇古.越今才十数年耳,簪缨照人耳目,墙屋焕然一新,烟火连甍,犬声如豹.”戴骆写作此序文时间是道光四年(1824),故西冲俞氏村落面貌大为改变的时间也应该在嘉道时期.
俞氏木商继承了所有徽商的优良传统,在经商致富之余,不忘在家乡大兴土木、报本思源,留下了大量祠堂和民居建筑.在金陵的俞氏木商,共同回乡建造了俞氏宗祠——敦伦堂,他们“踊跃奋兴,同心协力,各乐捐输”,始建于道光丁亥年(1827),历时三年告竣,占地面积三亩多,约2300平方米.敦伦堂内建有戏台,前有节孝祠,厨房、鱼塘,有天井十九眼,其中正梁高达一米多,雕梁画栋,石板门框,整齐美观,正堂下堂的正方大石柱壁面为圆形,正堂下方戏台有四门出入,鱼塘设有涵洞,涵洞高一米多,宽约两尺,可容一人通行,长约几十米,直接通往墙外山脚.
大多数西冲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与婺源县其他乡村的古建筑基本相同,但其中有几幢比传统的三进住宅多出一进,而且在第四进的屋内砌筑一口精巧的鱼池,如此形制的民居建筑在婺源其他古村落屈指可数.懿行堂是远在金陵经营的大木商俞本仲(1770-1842)所建,该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其木雕风格,徽派建筑的雕刻内容大多是琴棋书画、花卉鸟兽和神话戏曲人物,而懿行堂的主人在选取雕刻主题时还选取了犁、耙等耕作工具,其意不言自明.徽商回乡之后也多广置良田,因为服田力穑才是本业,经商不过是“末业”,这种传统观念在俞氏商人的心目中依然不可动摇.木雕内容选取农具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徽州人普遍认为,无论读书做官经商,作任何事都要精耕细作,方能有所成就.
西冲俞氏木商的终极人生理想是发家致富、光宗耀祖,因此在西冲至今还流传有种种与此理想相关的传说.石壁井传说是西冲最古老的水井,它是一口天然岩井,位于村溪中央,与远处的吴王井遥遥相对,夏日珠水涟涟,凉风嗖嗖,神清气爽,飘然若仙:冬天井水冒气,暖流如春,长虹通贯,茅塞顿开.据说喝了此水会使人开窍,金陵大木商本仁次子光治(1784-1838),生在南京,幼时并不显出多么聪明,少年回乡,就专爱饮此井水,他说:“服用石壁水,夜夜香甜睡.梦中见范蠡,谆谆陶朱说”.结果真的在他接掌木行时,独挡一面,拓宽思路,打破常规的经营手法,发了大财,因而此井被称为开窍泉.村中有志上进的青少年,纷纷效法,以至编成了一首民谣:“石壁流水滴叮当,壁水养了俞家郎.经书求学非做官,不为明堂进庙堂.”时至今日,略带传奇色彩的诸多古迹,依然静静的屹立在西冲,笑迎来往行人.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发布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图片
看不清?换一张
18370305888
  • Q Q: 64297241
  • 微信: 18370305888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婺源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赣ICP备10007732号  |  技术支持:婺源信息网(v2024.1)  |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